车市头条讯:有消息报道,仅四个月不到,哈啰Robotaxi迅速拿下两城,其业务扩张速度令人咋舌。然而,作为一个今年刚刚入局L4级无人驾驶的新玩家,哈啰究竟掌握了什么“通关秘诀”?
答案或许并不在于哈啰本身,而在于其背后的“技术靠山”。

哈啰Robotaxi的“光速”铺开,实则全盘复用了百度Apollo的成熟能力
今年六月底,哈啰官宣入局Robotaxi,并在本月初透露已获得株洲和溧阳的运营资质,投入约80辆运营车辆。在2025中国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现场,哈啰展示了其运营车辆。
明眼人一看便知,目前在上述两地为哈啰“冲锋陷阵”的,并非哈啰计划中与启辰合作的量产车「HR1」,而是行业内极为成熟的百度Apollo RT6。
智驾网与相关人士证实,目前百度Apollo确实在为哈啰提供车辆、运维及百度地图的入口导流。 这揭示了哈啰快速扩张的真相:哈啰Robotaxi现阶段的成绩,本质上是建立在百度Apollo强大的技术与硬件底座之上的。
哈啰此前规划在2026年实现前装车型量产,但在量产落地前的真空期,作为高数据、高安全门槛的Robotaxi业务,哈啰急需成熟的体系做先导。此时,做为世界唯二的成熟自动驾驶技术公司——百度Apollo的赋能成为了关键。
百度Apollo为哈啰提供了两张“王牌”:
1.硬件层面的RT6: 作为全球首个专为L4级无人驾驶正向设计的车型,RT6售价仅为20.46万元,且具备1200tops算力和双AI多核芯片。这直接帮哈啰省去了高昂的车辆研发试错成本,将车队落地的门槛降到了最低。
2.技术层面的Apollo ADFM大模型: 百度Apollo发布的全球首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大模型Apollo ADFM,拥有超过2.4亿公里的全球自动驾驶总里程验证,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10倍以上。
正是因为直接采用了百度这套已经验证成熟的“大模型+硬件+安全架构”方案,哈啰才得以跳过漫长的技术积累期,在短短四个月内实现跨城运营。
自动驾驶“涌现”全新合作模式
哈啰与百度Apollo的合作,只是自动驾驶行业合作模式变革的一个缩影。
日前,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指出,跨界融合已扩大到“智能科技+传统制造”的深度融合,建议形成“平台型车企+生态伙伴”的组织形态。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,正在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而不断“涌现”。
“涌现”本是生物学与AI领域的概念,指个体或数据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,突然产生复杂的智慧或模式。如今,这一概念正体现在合作生态上:
小鹏+高德: 小鹏利用第二代VLA技术推出Robotaxi后,随即官宣与高德合作,意图利用高德庞大的流量入口,甚至借此出海。
轻舟智航+奇瑞: 双方将在无人物流领域合作,将L4级技术迁移至物流场景,数据反哺乘用车算法。
百度Apollo+运营平台: 除了赋能哈啰,百度Apollo已与Uber、Lyft达成合作,将自动驾驶技术推广至全球市场。
当技术与平台解耦,未来在各大平台打到“萝卜”并非不可能
目前,正处于无人驾驶技术规模化和AI“成果涌现”的转折点。
现在百度Apollo与哈啰的强强合作,正在证明一种新的趋势:拥有成熟L4技术的公司,可以成为所有出行平台的“底层驱动力”。
既然百度Apollo能在这个黄金窗口期,选择开放技术赋能哈啰,也愿意接入Uber和Lyft走向全球,可以畅想一个更宏大的商业图景。
在国内市场,滴滴自动驾驶与百度Apollo的合作也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。滴滴拥有国内最庞大的用户基数和调度网络,而百度Apollo拥有目前最成熟、成本最低的L4级车辆与智驾系统。随着商业模式的日益成熟与去中心化,双方极有可能打破壁垒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用户在全球各地用Uber、Lyft,在国内用哈啰、甚至打开滴滴时,前来接驾的都是搭载百度Apollo技术的无人车。这不仅是百度技术外溢的胜利,更是Robotaxi真正走向成熟的标志。